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该不该弃医从文?【优秀范文】

佳作1:以文学之名,振国民之精神

大家好:

我是今天辩论的反方代表,我认为鲁迅若生活在今天,不应该弃文从医,具体理由如下:

一、现实问题依旧凸显。

20世纪初的中国民众麻木不仁,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如椽巨笔唤醒国民灵魂;21世纪的中国民众认知多元,鲁迅先生依旧可用文学拨开众说纷纭的迷雾。

此次疫情,不仅暴露出了医疗体系的弊端、制度的缺陷,更暴露出了人们在面对未知和威胁时的恐慌与焦灼。

事实以极其酷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这个社会依然需要“鲁迅”。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的蠢蠢欲动、信心的盲目与膨胀、歧视的漫布泛滥。更有人以“造谣”的名义扼杀言论自由,而一方面真正的“谣言”甚嚣尘上,煞有介事,不了了之。甚至一度占据互联网,掀起人们“购买白酒喝酒消毒”,“放鞭炮消除病毒”的热情,“歧视”使对湖北人的安全隔离变成了“恐鄂”“可防可控”导致蔓延……

相比医治国人病痛的身体,倘若鲁迅先生依旧能尖锐发声,直指问题要害,起破除谣言、稳定人心之效,作用范围岂非更大?

二、社会文明亟需建设。

今日之中国国富民强,蔚蔚然有盛世之观。然而,物质丰盈的背后,也隐有精神的缺失。疫情当前,病痛的身体有发达的物质技术医治,而无知盲目的灵魂,又由什么来拯救呢?

物质与精神的权衡与协调方于此刻凸显。鲁迅先生在《经验》一文中直言:“在中国,尤其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八十多年前的场景,与八十多年后的情景重叠得严丝合缝,是我们没有进步吗?

显然不是,而是我们在物质腾飞的同时,将精神抛之脑后。相比医治国人病痛的身体,倘若鲁迅先生能当头棒喝,直刺国民精神,起振奋精神、重塑价值之效,作用效果岂非更强?

三、民族精神仍需审视。

杜甫在世时无人问津,他去世多年后,世人才发觉曾有个伟大的灵魂在这片大地上行走;“吹 哨 人 ”李*w*&L医生在疫情爆发前做出警示,却被责令悔过,甚至被指“制造恐慌”,直至疫情爆发,李医生和很多其他医生因一开始防护不到位,感染病毒、最终去世。

人们方才意识到曾有个急先锋率先吹响了战疫的号角。

从古至今,我们仿佛从来便是失去英雄之后,方懂得英雄的可贵。大明于谦,晚清龚自珍,甚或鲁迅先生……

比比皆是。

不止这些,对苦难的歌颂,对懦弱的赞美,对奴性的漠然……

我们似乎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民族存在多么大的缺陷,而是应适时地对自身做出反省,方能成就伟大。

相比医治国人病痛的身体,倘若鲁迅先生依旧能沉思默想,直击民族灵魂,起激发思考、审视反省之效,作用程度岂非更深?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正是希望我们青年人能满怀热情,承时代之任大步前行。

如今疫疾横行,医治病痛的同时,更应以文学之名,除不正之风,清污浊之气,下定个人之心,上振国民之精神!

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该不该弃医从文?【优秀范文】

佳作2:民族之疫终需“笔”来医

大家好:

我是反方一辩。即便正方极力辩陈鲁迅先生在当今状况下应弃笔从医,我们仍然坚持认为以笔为刀,启迪民智才是先生的应有选择,理由有三:

首先,21世纪以来中国几度经历疫病袭击的背后更是法制观念的淡薄,人文关怀的缺失,道德自制力的不足。

此次争论的起源乃是疫病之下,国人深受病魔折磨,而医者的伟大和医疗资源的稀缺在防治疫病话题下,显得比只晓得“舞文弄墨”的“笔杆子”要重要得多。

由是才有了正方朋友的“鲁迅先生应该弃笔从医”一说,但是,问题本质才更是关键,病魔带给我们身体及精神上的摧残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造成这无数悲剧的症结乃是诸多思想原因。

即便医疗资源再充裕,医疗技术再发达,也只能是浅层次的病前预防,病后治疗,而不能阻止事情的发生。

想当年,我中华大地饱受列强铁蹄践踏,惨烈程度远非今日可比,但先生毅然决然弃医从文,难道是那个时代病者不够多?

医疗技术已经极端发达了吗?

不,先生看到了真正给医生找活干的不是入侵者的武器,而是国人思想的麻痹。

一如今日,千年的“人制”传统,更讲求道德约束的民族性格使得多少国人竟不认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大字;尸位素餐的官员一昧要求绝对的社会稳定,打压“吹哨人”,封锁消息,限制言论,将对人文最起码的尊重弃如敝履;无数商贩乃至公职人员大发国难财,做形式主义,行刀口上舔血之事,置社会公德,个人道德于不顾,岂不令人愤慨?

而这些问题,难道是单纯的医疗就可以解决的吗?不,民族之疫需“笔”来医。

其次,思想永远是一个社会中最为深邃和不可或缺的构造,而医疗则更偏重是为使这种构造能够更好实现的手段之一。

观我中华千年历史,思想的碰撞,发展从未缺席。儒家思想赋予华夏族灵魂,胡服骑射带来最早的民族文化融合,后代多少至人大贤在思想探究这条路上下求索,甚至“朝闻道,夕可死”。

至于今日,中国的快速发展更是与不断的理论创新,思想解放脱不开干系。而在这场战“疫”中,我们更是需要思想家们,文学家们,帮我们来更好发现到底弊病何在,而国人,体制又该做出怎样的的改变。

不论是“疫”前的教化引导,“疫”中的鼓舞告慰,还是“疫”后的检讨反思,都需要这些有对国民性、社会问题有深刻思考,对现实最敏感的人来帮助我们进行。

医者医人,而“笔”者,医国。

再者,职业的选择确实应该跟随时代潮流,体现时代价值,但绝不是单纯的迎合社会形势与跟风。

正确的职业选择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现状和时代方向的把握,是一种对社会整体的普性关怀与担当责任。

诚然,医生也是种高贵,圣洁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之大不言而喻。

然而,现代情况下要求“鲁迅先生”弃“笔”从医只是现象所使,绝非时代选择所致,但启迪民智,培育老百姓的现代化公民意识,才是我们的时代所迫切需要长久性工程,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工作做好了,人们思想觉悟提高了,“非典”“新冠”悲剧发生的概率才从会从根本上降低。

而这一切,则在于许许多多个“鲁迅”的不断努力与指引。

所以,我方认为,民族之疫,终须精神之药。鲁迅不该弃医从文!

发表评论
已有0人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upkao立场。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8 - 2021

备案信息
鄂ICP备2021014559号-1 联系方式:shangkao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