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怎么才能考满分

学好数学需要天赋?

这句话是存在歧义的,即这里的数学究竟指的是高考前的数学呢?还是大学的数学?还是最前沿的数学。我承认,数学的最前沿领域,需要一定的天赋,比如你立志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你如果没有天赋的话,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可问题是,我们普通人,对于数学的最大用处就是高考了,高考数学真的需要天赋才能学好吗?

从高考出题者的角度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他们在出题的时候,是不是都围绕着课本的核心概念来的?这些核心概念是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过,在做题的时候反复都遇到过的?当然是这样。也就是说,高考试卷中你遇到的所有的题目都是可解的,只是可能数不一样,但背后的解题逻辑你过去一定遇到过。

为什么我如此笃信你过去一定遇到过,因为除了在讲课之外,每一个经历过高中的人都知道,高中生有大量的时间需要刷题的。我们站在出辅导书的人的角度上来思考一下辅导书的覆盖度的问题:如果有一年,这个辅导书竟然没有完全覆盖高考的考点,你觉得下一年还会有学校和它合作吗?肯定不会的。所以辅导书上面涵盖的题目范围比高考范围要更大一些。

既然高考里的知识点你上课都听过,做题都做过,那这种考试,本质上就变成了一个考记忆能力的。没想到吧?

用最笨的方法来看,你哪怕都不会,但你竟然把课本上的概念、公式以及你能见到的所有的题型全部都倒背如流了,你觉得能考不了高分吗?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可这也太麻烦了,太花时间了吧”!

所以,到这里,学数学的真相浮出水面:

有数学天赋的,会学得更快一些;没有天赋的,多花些时间,也可以考非常高的分的。

其实还不止如此,由于高考里有一个特殊的分叫做“步骤分”,所以有数学天赋的人,也是有麻烦的。我初中有个同学,就是属于那种数学天才,上课随便一听就会,做题随便一做就对,但是他有个问题,就是不爱写步骤,因为,不是他有意去省略,而是他觉得这种步骤的陈列和陈列“因为1+1=2,所以2+2=4”一样“弱智”,可这种优点,反而不利于自己在考场尤其是高考上的发挥。

他们的麻烦就在于,他们需要花时间,去把那些很“弱智”的步骤一个个写上来且记得熟练一些。你看到了吗?还是记忆。

在上面我提到的数学学习方法,那还是最笨的方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让没有天赋的人也能相对来说没那么大压力地学好数学呢?当然有,后面会分享。如果不能在学数学之前把认知调整好,那么再好的方法也是无用的。现在,先调整自己的认知,别再把“我学不好是因为没天赋”挂在嘴边了。

高考数学怎么才能考满分

学好数学需要兴趣/喜欢?

有人说,学好一门课,一定要对这门课有兴趣,感兴趣的事,才能做好。可问题在于,这世界上充斥着太多对某件事感兴趣但做了一下发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就不想做了。然后这个时候他们又会跳出来说“你不是真的感兴趣,如果你真的感兴趣,你就会一直做下去”。这种论证,和“心诚则灵”有什么区别吗?本质上把学习变成了玄学。

孩子对于数学的感知是很抽象的,对于数学老师的感知是很具体的。

对于孩子来说,老师讲的什么不重要,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有些老师虽然讲课不好但就是很讨孩子喜欢,可能是因为长得好看也可能是因为声音好听也可能是因为温柔。所以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喜欢不如说是对于老师的兴趣/喜欢。

这就容易出现,孩子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学数学的情况。本来,我们在挑选老师的时候只需要一个评判标准:是否能够把概念清晰地传递给学生。现在,又多了一个标准:要能够被孩子喜欢。这可就麻烦了,因为数学的理性本质导致几乎所有的好数学老师都会精简自己的语言,不会代入太多的情绪的,因为数学的底层是逻辑,那讲逻辑的时候怎么来展现自己的丰富情绪呢?

可是如果一个孩子相信只有喜欢才能学好的话,无论是谁,在面对这种情况下的老师,都是很难去集中注意力学的。

所以啊,也别把“喜欢”当成学好的先决条件了。

高考数学怎么才能考满分

学好数学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那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才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东西呢?——笃信。

为什么说笃信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呢?因为当孩子120%地相信自己可以学好数学了之后,加上对数学的正确认知,他会停不下来的。数学这门课由于过于理性,所以在做题—对答案的过程中一定可以接收到最正确的及时反馈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绝对不可能造假的。当孩子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学好数学并且开始做的时候,会建立一个好的反馈:做对了题就继续,做错了题就看看答案调整一下做题思路,由于知道自己肯定可以做好,那这些难题根本拦不住他们。
那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笃信他可以学好数学呢?身为父母的你,从现在开始,就要真诚地相信孩子可以学好数学。这点很有趣啊,学习的是孩子,但笃信是需要你这个做父母的来完成。为什么呢?罗森塔尔效应。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权威,孩子越小越是如此,那么父母对他们传递的信息会变成他们的信念,如果父母骨子里就不相信孩子可以学好数学,即便也在鼓励孩子去学数学,但终究不会有太好的结果的,因为虽然言语上在鼓励,但行动和表情上是能够反映出那种不自信的。

可反过来,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传递一种“只要努力,你肯定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念,那孩子其实会获得巨大的学习动力的。不要想着什么事都让孩子自己来完成,他们还小,有很多观念就是需要做父母的来帮助孩子感知到的。
那如何才能真的笃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学好数学呢?其实也很简单,你只要知道这就是个记忆的学科就行了,既然是记忆学科,那最终拼的就是时间,而且这个记忆和历史、地理、政治还不同,你只要记对了,在数学上是一定可以做对的。所以没理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学不好数学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方法有点困难,那我再给你提供一个好方法。但在说这个方法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如果被父母呵斥,下次的成绩很可能就真的变好了;如果孩子考好了,父母给了孩子奖励,下次孩子很可能成就又下降了。这样的经历很可能会让你觉得“奖励是没用的,要好好管教,不能让孩子翘尾巴,要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这的确是事实,但父母的反应和孩子的成绩变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孩子一次考得很好,很可能是超常发挥了,超常发挥就意味着不是常态,那下次成绩回落是很正常的,不管父母给不给奖励,都一样;如果孩子有一次考得很不好,那大概率是发挥失常了,同样,下次成绩提升也是正常的。因为总体来看,数学成绩会趋于孩子的真实数学水平的。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一个父母真的笃信了“奖励无用,惩罚有用的话”,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会让孩子彻底对自己能学好数学失去信心。他们觉得自己能否学好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奖惩。这就是小孩子在应对父母行为时最常见的表现。
那我说的,正确的好方法是什么呢?

每次孩子考完试出成绩之后问一下情况,考得好就认可,考得不好就鼓励

当孩子考完试,如果垂头丧气回家,说没考好,那这个时候你最好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真诚地看着孩子的双眼跟孩子说:“我们一起找找原因,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比现在做得更好的”;如果孩子很开心地回到家,说考得不错,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说什么“别翘尾巴”,而是要跟孩子说“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做好的!你看吧,你果然是可以学好数学的!加油”。

总结

1.有天赋能学得快,但考高分也是需要花很大功夫的;没有天赋,愿意花时间加上合适的方法,也可以考高分。

2.孩子对于数学的感知是抽象的,对数学老师的感知是具体的,所以不要给孩子植入“要喜欢才能学好”的概念。

3.孩子成绩波动和家长的奖惩关系不大,只是在平均值附近的自然波动而已,奖惩只会让孩子失去对数学的信心。

4.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认可,做得不好的时候要鼓励。

发表评论
已有0人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upkao立场。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8 - 2021

备案信息
鄂ICP备2021014559号-1 联系方式:shangkaowang@126.com